亚洲经贸信息(2020年第11期)
亚洲经贸信息
(2020年第11期)
江苏驻新加坡经贸代表处 二○二○年五月十二日
新加坡制造业复工有助经济复苏 但短期内仍受阻断措施限制《联合早报》报道:与全球供应链相关的制造业领域率先复工,经济师认为,这有助于推动新加坡经济逐步迈向复苏之路,但阻断措施仍未完全解除,对经济的实际提振作用非常有限。
阻断措施实施期间,许多行业暂时停工,使到新加坡经济受损。政府日前宣布与全球供应链相关的制造业如生物医药、石油化学和精密工程业,可从5月12日起率先复工。
华侨银行经济师林秀心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部分制造业有序地复工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经济痛楚”,但对经济在短期内遭受的损害帮助不大。她说:“因为安全社交距离措施相信会持续实行,并非一切恢复正常。今年第二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计会持续低迷,因为其他经济活动必须遵守阻断措施直到6月1日。”
马来亚银行金英证券经济师蔡学敏认为,制造业率先复工能支撑经济的复苏进程,同时巩固新加坡作为可信赖的生产枢纽地位。他较早前预计,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会下跌20%,全年萎缩7%。
大华银行经济师颜圣充的看法稍有不同,上个月预测全年经济萎缩4%的他受访时说,在预测时就把逐步复工考虑在内,所以这次的复工计划不会改变经济低迷的程度。
虽然经济前景堪忧,但他非常看好新加坡经济在疫情结束后的复苏能力,主要是新加坡仍是重要的区域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地,也是重要的医药研究重地。
疫情结束 才是经济复苏关键
他也强调,疫情必须结束才是新加坡经济复苏的关键。“如果阻断措施继续延长,经济预测可能会再下滑。”他认为,真正能提振经济的不是有哪些领域复工,而是有多少工作场所的员工能回去上班,因为这意味着社交距离措施有所放宽。他预计,复工人数若能从目前的15%增加到20%或以上,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少许但实质的作用。
联昌银行私人银行经济师宋生文则认为,外部因素如全球贸易需求,才是推动经济前进的关键。他说:“解除防疫措施的程度,得视这场不断演变的医疗危机何时受控而定,以及可能发生第二波、甚至是第三波疫情的概率而定。”
林秀心认为,接下来政府可以考虑让批发贸易业和物流业复工,因为贸易和运输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元素。金融服务业也应该放宽限制,让更多职员回到公司上班。“如果区域和本地企业从5月中开始复工,经济活动正常化后预计有助于上半年经济复苏,但目前来看,V型反弹不太可能。”
蔡学敏则认为,商场内的一些零售店和餐饮店,若能有效限制店内顾客数量,也可能是接下来复工的领域;另外,就是恢复与疫情缓解国家的航空交通服务。
多国采取行动管制措施疫情新常态为企业带来“远程”商机《联合早报》报道:国际数据公司最近的一份调查指出,亚太区(不含中国和日本)的企业为了应对疫情所带来的挑战,在不景气时仍愿意投资一些关键科技。受惠的是远程教学(包括企业训练)、企业社交网络、视频会议、虚拟工作环境等应用。
一场前所未见的疫情,颠覆了人们原来的工作、学习与就医方式,这些“新常态”也为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机会。
受到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影响,许多采取封锁或行动管制的国家或市场逐渐放宽限制。新加坡也将从明天起,让小部分商家或行业恢复营业。可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例如截至今年4月底,全球每天有超过300万名新用户通过谷歌(Google)的视频会议功能Google Meet进行连接,这些用户在一起花费的时间超过30亿分钟。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近的一份调查指出,亚太区(不含中国和日本)的企业为了应对疫情所带来的挑战,在不景气时仍愿意投资一些关键科技,这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5G,以及资讯安全。而受惠的是远程教学(包括企业训练)、企业社交网络、视频会议、虚拟工作环境等应用。
远程办公是商机 也是企业转型契机
谷歌发言人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当我们重新回到以往的工作场所,这个世界已经不一样。我们无法保证这个病毒不会再次迫使各个国家实施严格的安全距离措施。”
谷歌从中嗅出了商机,并为客户推出了一项云端应用——BeyondCorp Remote Access,让员工几乎可以从任何设备、任何地方使用企业内部系统,而不必用到传统的虛拟专用网络(VPN)。
本地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公司EngageRocket共同创办人梁琪东认为,冠病疫情将为企业带来三大改变。“首先,远程办公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企业必须确保员工可以在家办公。那些能够快速灵活适应的公司,将是生存者。” 其次,企业不会再问何时要数码化;第三,它们也将更认真看待企业对消费者(B2C)和线上与线下(O2O)的结合。
在本地拥有18家加盟店的迷你超市集团New Econ是一个例子。该集团董事陈俊更受访时说,集团之前并未很积极推动数码化,“我们大部分时候还是依循过去的做法,譬如有促销活动,我们就拜访每一家加盟店,向加盟主解释接下来的活动内容。”
当疫情打乱了每一家企业的日常营运,陈俊更便开始思考如何在疫情下维持集团的正常运作。他发现:“我们已有可用的科技,却没有好好利用。”
如今团队与加盟主通过虚拟会议,敲定促销活动的主题与海报设计概念之后,再借由云端平台将设计好的海报传送到每一家店的销售点终端(POS)系统,海报便会自动出现在展示屏幕上。
身为医生的李益鸿在这一场疫情中则深刻体会到,一年多以前选择加入远程医疗行列是正确的。他所服务的远程医疗供应商MyDoc是我国卫生部监管沙盒计划的业者之一。
远程医疗崭露头角
李益鸿认为,疫情凸显了远程医疗的便利和必要。他在这期间服务的大部分都是慢性疾病的病患,“他们的药物服用完了,却不想到一般诊所,以免感染冠病。我们为病患复诊之后,可以配送药物到病患的住处。”他透露,在疫情暴发初期,也有不少公众因为焦虑和压力,向MyDoc求助。
MyDoc医疗总监李允雄说:“同以前相比,我们看到对远程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增长。”根据内部数据显示,在阻断措施期间,使用该平台的平均每日活跃用户增加了66%。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3月平均新增的用户就激增了628%。
MyDoc的一项内部调查也显示,91%的受访病患认为,在疫情期间仍能在线上向医护人员寻求咨询,非常有帮助。
国际数据公司亚太区公共部门主管王甲蔚受访时说:“我们确实认为远程医疗,例如远程咨询和远程护理的使用会越来越普遍。”他相信,冠病疫情正是测试这些应用的最佳时机,服务供应商可以趁此时进一步发展或调整应用内容,使用者或病患也可以更加熟悉应用软件的操作。
带动教育科技发展
王甲蔚认为,另外一项有机会成为“新常态”的是远程教学,“冠病疫情在短期内,至少六个月至一年都不会得到解决。这为公众健康带来风险,只要一个人确诊,就会出现潜在的集体感染。”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于4月份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到目前为止,全球投入教育的5万亿美元,只有2%至3%是用在数码化。冠病疫情凸显了教育科技的重要性,全球投资者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冠病疫情将为企业带来三大改变。首先,远程办公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企业必须确保员工可以在家办公。那些能够快速灵活适应的公司,将是生存者。其次,企业不会再问何时要数码化;第三,它们也将更认真看待企业对消费者(B2C)和线上与线下(O2O)的结合。
陈振声:有望如期在年底签署RCEP《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仍有望如期在今年底签署,目前只待印度决定下来几个月是否会重新加入协定谈判。
RCEP是东盟10国加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5国参与的区域贸易协定。印度原来也参与RCEP谈判,但由于存在部分未能解决的问题,它在去年11月退出谈判。
陈振声指出,参与协定的15国日前已向印度发出邀请,看它是否有意重新加入下来的谈判过程。“如果印度无法重新加入下来几个月的谈判,我们将按计划继续进行法律审核,准备在年底签署协定。”
《联合早报》社论:冠病疫情重创全球就业市场《联合早报》发表社论:冠状病毒在全球翻天覆地四个月,冲击各国的经济、消费和就业市场,使得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一片凄风苦雨。多个国际组织之前已指出,全球经济将出现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大的萎缩,并可能陷入大衰退甚至大萧条;全球就业市场已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际劳工组织(ILO)三天前发出警告,在冠病疫情冲击下,今年第二季将有3亿零500万人失去全职工作,比之前预测的1亿9500万个还要多;另外约16亿从事非正规工作者面临收入减少风险。这些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者,占全球33亿个劳动人口的将近一半。
疫情严重国家的封锁措施,已无可避免将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甚至将达到两位数,全球大范围经济混乱的局面,最后将导致更多人的工时和收入减少或失去工作。由于受科技平台发展、工作观念改变、消费类型多样化等因素推动,近年来各国的零工经济快速发展,众多从事收入不稳定、时间不确定的零工族,因疫情冲击而失去收入,却无法在实际的失业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4月28日公布半年一度宏观经济评估指出,尽管政府出台经济援助计划,但裁员和失业人数仍可能会攀升,未来几个月更可能出现减薪情况。报告认为新加坡短期的经济仍充满不确定性,而管制措施也将阻碍经济活动反弹,令新加坡经济增长可能低于早前预期的负4%到负1%。
尽管政府在财务上为企业提供很大缓冲,但疫情导致经济活动急速减少,人力需求受到冲击,裁员和失业率上升无可避免。根据人力部本周三公布的劳动力市场预估数据,今年第一季就业总人数减少1万9900人,是自2003年第二季沙斯疫情暴发以来的新高,所有领域的就业人数都下跌,当中以服务业最为显著。
本地第一季整体失业率上升至2.4%,其中公民失业率上升至3.5%;居民失业率也上升至3.3%,第一季共有3000人被裁退,比前一季增加330人。由于裁员和减薪的雇主比率增加,接下来的季度裁员和失业情况不容乐观。
李显龙总理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献词中指出,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很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一些行业所受到的颠覆性影响将会是长久的,企业必须改变经营模式才能生存,一些工作将被淘汰,受影响行业的员工必须重新受训,以胜任新领域的工作。
李显龙总理和随后在面簿贴文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均强调这些年来雇主、工运和政府所建立牢固的劳资政伙伴关系,在疫情期间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和发挥关键的作用。然而,这场冠病疫情对经济的破坏非同小可,疫情过后拯救经济的工作非常艰难,许多工作岗位可能永远失去;而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新工作机会也很有限,长远来看未来就业市场前景并不明朗。
本地面向消费者特别是旅游、零售和食品服务等行业,因为需求下降和旅行限制而受到巨大的打击,这些总共雇用新加坡约五分之一劳动力的行业,还看不到复苏的希望,何时及如何能回到过去的经营状态还是大问号。
此外,新加坡大学今年有1万6000名应届毕业生,理工学院约有2万6000名毕业生,他们面对的是个艰难的就业市场,必须降低求职的期望。新加坡国立大学已推出称为“国大坚韧与培育计划”,为应届毕业生提供200份全职的实习工作,以及800个免费进修四门持续教育和培训(CET)课程;理工学院毕业生则从各自院校得到援助,免费修读至少两门持续教育和技能培训课程。这些安排可让大专毕业生暂缓正式进入职场,以免成为失业人口的统计数字。
要逐步重振奄奄一息的经济,必须撤销各种管制措施和封锁令,逐步开放公共设施,这个过程必须承担第二波疫情反弹的极大风险。由于经济萎缩幅度可能比预期严重得多,多数国家或许得花多年时间才能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目前各行各业相继停摆,从各国陆续公布的失业相关数据,已宣告全球进入史上最严峻的就业寒冬。
陈振声:须做好严格预防措施本地制造业12日起逐步复工《联合早报》报道:贸工部长陈振声接受媒体视讯访问时强调,政府在允许制造业更多工作场所开放前,会确保企业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员工在工作场所保持安全距离、制订分组办公等业务持续计划,以及采取科技检测和追踪病毒等。
政府将从本月12日逐步重启新加坡制造业活动,在满足当局严格工作场所抗疫预防措施下,开放制造业相关行业经济活动,这意味着有更多制造业人员能复工。
贸工部长陈振声呼吁制造业者尽快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准备,以便在符合当局条件和批准后,员工能回返工作场所,企业迅速恢复运营。
政府将根据复工情况,在6月1日病毒阻断措施结束后,进一步开放更多行业经济活动。
陈振声是在昨天接受媒体视讯访问,谈到新加坡重启经济活动的准备工作和步伐。他强调,政府在允许制造业更多工作场所开放前,会确保企业采取预防措施,这包括员工在工作场所保持安全距离、制订分组办公等业务持续计划,以及采取科技检测和追踪病毒等。不同分组的员工必须采取社交纪律,即便放工后也得减少不同组之间不必要的社交活动。
政府已跟商团商会紧密合作,协助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实施这些预防措施做好准备。
可居家办公员工继续在家工作
为减少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政府在实行病毒阻断措施前,已把工作场所活动减至约30%左右。约两周前政府收紧措施后,更进一步减至17%。
其中,与全球供应链相关的制造业如生物医药、化工和精密工程等属于必要服务行业,大致不受阻断措施影响,依然继续运营。
陈振声受访时并没有透露制造业复工人数或比率,只是强调当局会根据复工结果评估回返工作场所人数。病毒阻断措施后,工作场所活动预计会恢复到病毒阻断措施前,即约30%水平。与此同时,可居家办公的员工在病毒阻断措施结束后,大多将继续这类办公形式。
陈振声说:“对于那些能够居家办公的员工,我们预期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还是会继续在家工作。”他指出,许多人已逐渐习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会议和各类工作相关活动。
政府现阶段重点先放在重启制造业活动,允许更多制造业员工回返工作场所,以提高新加坡制造业产能和生产活动。陈振声强调,新加坡必须在制定安全与可持续企业运营模式下,继续与世界经济接轨,确保主要出口贸易与供应链不中断。
李显龙总理上周四在劳动节献词中说,待疫情好转,将逐步解除病毒阻断措施,让必要服务领域以外的经济领域恢复运营。他提醒,重启经济须按部就班,不可急于求成,以免疫情卷土重来。
政府前天宣布逐步放宽一些条例,包括从本月5日起允许恢复协助病患控制疼痛的针灸服务。此外,居家生意、包括糕点等特定食品零售业、洗衣店和理发店等活动与服务,也获准从本月12日起恢复。
将恢复部分国家必要商务往来
另一方面,陈振声透露,新加坡正与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商议,就如何恢复必要的海外公干进行讨论。他说,各国之间必须就健康检测的标准取得认同,建立一个有效检测和追踪冠病感染者的系统。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一旦时机成熟,员工将可恢复到这些国家的必要出差活动。
信息来源:联合早报、新加坡企业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