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外经贸厅2005年全省外经贸工作要点
2005年是全面完成外经贸“十五”发展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承前启后,加快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外经贸发展质量的关键一年。总体上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俱在。做好2005年工作,对于促进我省开放型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我省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经济国际化不动摇,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积极应对,“四外”齐上。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我省外经贸发展新跨越。
主要预期目标是:实际到帐外资保持适度增长;外贸出口增长20%;对外投资增长50%;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增长10%;开发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30%。
在新的一年里,各级外经贸系统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求真务实,更加埋头苦干,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化解矛盾和制约,促进全省外经贸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外资质量
1、进一步拓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加快建设“三沿”地区三大产业带,在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鼓励苏南现有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项目向苏中、苏北梯度转移,积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外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推进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
2、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的力度。大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以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为目标,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高的大项目,着力引进公司总部、地区总部和分销中心,提高大项目的带动能力。
3、大力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在继续引进外资的同时,把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作为工作重点,实现外资、外贸、外经、外智“四外齐上”。更加注重引进研发机构,提高外资产业的层次。在引进技术中,注重消化、吸收,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大力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并重,为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4、大力促进服务业和农业对外开放。抓住CEPA实施的机遇,以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继续促进苏港、苏澳经贸合作,争取在物流、信息、教育、卫生等领域有更大的突破。推动省内农业企业与境外知名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农业利用外资步伐。
5、大力推进与外资企业的配套协作。重点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开展与外资企业的战略化协作,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发挥外资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6、调整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应对资源约束为重点,继续促进以外引外、增资扩股,进一步实施产业链招商,鼓励产业转移、空间置换,推进产业前移。进一步加大创新的力度,探索新的招商引资方式。
(二)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7、积极培育出口名牌。确定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形成一批重点出口名牌产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扶持农产品扩大出口,以苏北地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出口主导产品。
8、落实科技兴贸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加快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软件出口。
9、促进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主体,做大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做强加工贸易。
10、积极促进有效进口。鼓励和支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技术设备的进口和关键料件的进口,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提高产业层次。注重我省短缺的资源类产品进口,更好地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
11、积极扶持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研究促进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支持重点民营企业国际化,扶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育出口的新增长点。
12、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加快建立贸易摩擦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做好反倾销、保障措施大要案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发起的反补贴案件。密切关注世贸组织成员的特保、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立法及立案动向。
(三)加快对外投资,提高“走出去”能力
13、积极开展境外投资。进一步明确投资的重点领域,完善促进体系,支持我省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推动轻工、纺织服装、机械等优势行业到周边及其他环境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兴办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到欧、美、日、香港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引导餐饮、物流、旅游等服务行业重点到东南亚国家开拓市场。
14、扩大境外能源与资源的合作开发。积极探讨境外资源开发的新模式,加大战略性资源合作开发力度,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和重要资源供给保障。把境外资源开发与对外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及对外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
15、继续开展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以大项目和有市场的地区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对外工程承包,协调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境外直接融资,以资源换项目等办法,进一步推动带资承包方式多元化。加强外派劳务培训,推动对外劳务合作上档次、上规模。
16、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东亚及我周边经济合作,重点开展与日韩的经贸合作,不断拓展经贸合作的领域和空间。继续做好援外工作。
(四)加快联动互动,提高开发区集约化水平
17、进一步形成苏南开发区与苏中、苏北开发区的联动发展机制。以苏南开发区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大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机制。继续在人才培训、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苏中、苏北地区加快开放。
18、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确定各类开发区的投入标准和产出标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努力形成产业特色。进一步加强开发区规划,着力资源整合,提高规划水平。
19、加快保税区(中心)、出口加工区与开发区的联动。充分发挥开发区出口加工功能、出口加工区保税功能、保税区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库功能,做好港区联动试点工作。加快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的联动互动,实行联网监管,形成整体优势。
20、进一步创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根据开发区的发展进程,促进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创新,防止体制回归。探索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五)加快建设优良的综合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21、加快大通关建设。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虚拟关区,实行通关便利化,提高通关的效率。
22、保持对外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建立公平、稳定、透明、可预见的综合环境为目标,在保持政策稳定的同时,按照WTO规则,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体系。
23、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增强各级外经贸干部的发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学习思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服务协作能力,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