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外经贸厅2007年全省外经贸工作思路和重点
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面对新形势,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注重增强对外贸易竞争力,注重提升“走出去”能力,注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注重营造优良的综合环境,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努力保持领先优势。
主要目标:全省实际到帐外资保持全国领先,全省进出口增长15%以上,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增长25%以上,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增长10%以上,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一)突出招商选资,引进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一是优先引进服务业高端项目。我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具备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基本条件。我们将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承接跨国公司的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外包基地。以研发、软件、信息服务、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争取服务业利用外资有更大的进展。
二是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苏南地区将继续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实行产业链招商,向研发和营销环节延伸。把吸收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更加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注重与外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苏中苏北地区将围绕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呼应沿江、沿海产业带建设和东陇海线开发开放,根据各地产业特色,注重选择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产业和项目,把港澳和日韩作为招商选资的主要地区。
(二)着力优化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
一是促进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伸加工链条,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进一步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扶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逐步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
二是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运输、对外劳务合作与工程承包、国际旅游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外包等新型业务,逐步形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支持、互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促进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实力的进口经营主体,增强进口经营能力。引导企业利用国家鼓励政策,扩大重要技术、装备进口,保证我省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原材料进口,促进我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是促进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协调发展。依托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和外资企业较多的优势,在相互融合中推进民营经济国际化。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进入跨国公司的加工产业链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
(三)明确重点,切实提高“走出去”成效
一是积极构建“走出去”平台。加快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力度,探讨设立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构造我省多层次、多类别、多国别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体系,提高我省境外投资的集约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突出产业重点。重点鼓励纺织、电子等我省优势产业和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实现产能境外转移,引导企业投资在境外进行资源开发、购并国际品牌、设立研发中心。
三是完善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境外国别地区投资环境评估体系,利用我国与东盟、非洲等区域合作的契机,逐步确立与我省经济有互补性、外交关系好、投资环境优越的重点国别和地区,建立对外经贸合作的协调机制,保障我省境外企业的合法权益。确定三年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境外投资企业交流活动。注重“走出去”与援外活动的融合,推动贸易与境外投资相互促进,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机会和条件。
四是培育和壮大外经经营主体。鼓励和推动我省交通、建筑等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以大企业和大项目带动业务发展和结构优化。推动我省外经企业与中央企业、外省市企业及外国著名承包商扩大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业务层次和规模。加强与中西部省份外经贸部门合作,有序建立外派劳务人员招聘渠道。
(四)完善开发区功能,提高集约发展和辐射带动水平
一是促进创新和创业的有机结合。苏南开发区侧重于创新功能的建设;苏北开发区近阶段侧重于创业功能的建设。建成一批创新型开发区,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是促进吸纳和辐射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发展水平较高的开发区,由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转变,发挥辐射能力,更好地带动本地企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工作,力求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是促进功能叠加和联动的有机结合。高水平建设好现有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及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开发区特殊功能区的资源优势。继续探索在出口加工区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多功能叠加。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中心)开展联动协作,实现功能互补。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联网,发挥联动效应。
(五)推进苏中苏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
加强功能建设,帮助苏中苏北地区逐步建立健全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增强口岸通关能力。加大整体对外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苏中苏北地区开展一批境内外重点经贸促进活动。继续开展“菜单式”培训,重点帮助苏中苏北地区培养招商引资专业人才,提高外经贸基础工作水平。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改善苏中苏北地区的综合投资环境,尤其是服务软环境。切实帮助协调解决苏中苏北地区外经贸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六)加强入世后过渡期工作,营造优良的综合环境
一是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切实规范行政行为,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境内外重大展会的展前、展中、展后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应对纠纷、诉讼的能力。
二是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继续丰富人性化服务的内涵,提供更优的服务。在加快产业转移、提升发展水平、招商选资的过程中,继续注重营造更好的“亲商”氛围,有了新朋,不忘老友。
三是营造优良的商务环境。继续加强口岸功能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加强信息服务,帮助提供金融保障,努力降低商务成本。
四是营造优良的产业环境。继续完善配套协作体系,提高硬件配套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的支撑功能,为更多地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更加重视解决贸易争端和防范风险,加快制定入世后过渡期工作方案,完善反倾销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水平。深入研究与我省主导产品相关的国际技术性贸易措施,密切跟踪发展趋势,积极应对。
主要工作举措
(一)建设“五大基地”。
一是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推进泰州国家医药出口创新基地的建设,支持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申报国家级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培育内生型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服务外包基地。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呼应商务部“千百十工程”,争取“十一五”期间建设2个以上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10个以上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和一批省级示范区,培育100个以上的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形成由基地、示范园区、重点企业构成的服务外包体系。通过努力,逐步建成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实现与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叠加。
三是建设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国家级南京软件出口创新基地,重点支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规划建设并申报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支持软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行业软件出口联盟企业,积极扩大面向日韩、欧美的软件外包业务。建立完善软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支持省内五大国家软件园建设,努力提高研发水平,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使软件园成为软件出口的示范区。
四是建设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发挥政策效应,引导我省电子及通讯设备、汽车零部件、船舶及摩托车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提高技术档次,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培育10个左右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发展水平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五是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根据我省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选择优势特色农产品相对集中的区域和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在蔬菜、特粮、畜禽、水海产品等四大出口支柱产业中,依托出口龙头企业,启动若干个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基地、企业推行相关的国际质量认证,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
(二)完善“四个体系”
一是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外资评价体系、外贸评价体系和开发区评价体系,综合外资、外贸和开发区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形成对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和引导各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联动体系。密切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在继续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科技兴贸、出口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加强与各市县外经贸部门的合作,确保重点工作的推进。我厅与部分市外经贸部门将围绕服务外包、出口基地建设、南北共建开发区、入世后过渡期工作、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等方面,成立专门推进小组。
三是预警体系。完善对外贸易监控预警机制,发挥“江苏省出口美国、欧盟主要产品监控预警平台”的作用。建立劳务纠纷防范应急机制,积极探索境外投资预警机制,保障境外投资企业和在外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贸易救济机制,运用WTO允许使用的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对因进口冲击而遭受损害的国内产业实行保护和救济。完善国家、省市、中介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应对贸易摩擦工作机制。
四是促进体系。用足用好技改专项贷款贴息、研发资金补助、国际市场开拓、外贸发展基金、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等,支持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根据发展的要求,围绕基地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等,出台一些新的政策,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支持解决开发区的融资问题。
(三)建立出口品牌培育的“三种机制”
组织企业申报商务部出口品牌,继续开展江苏省出口名牌评选,指导有条件的市认定地方出口名牌。逐步完善出口品牌促进机制,用足用好品牌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不断提高品牌价值;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品牌企业政策扶持和贸易便利。建立出口品牌保护机制,将品牌保护作为整顿和规范外经贸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点内容;利用知识产权举报中心加大对假冒品牌的打击力度;引导品牌企业加强自主品牌保护。建立出口品牌宣传推广机制,组织开展企业、市场、政府、社会联动的宣传活动;发挥境内外展销会的平台作用,深度推进出口品牌建设。
(四)推进“两类合作区”建设
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发展。制定《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业务管理办法》,研究相应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工作。首批共建开发区要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推进步伐,力争全年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实现初见成效的目标。同时,省委、省政府将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南北共建园区的范围和数量。我们将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年内完成“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启动区的基础设施和首批标准厂房建设,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组织相关企业进行考察,引导企业入驻。推进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根据“企业自愿、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因需定建、相对集中、产业关联”的基本原则,制定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基本条件和评审要求,探索建立尼日利亚、斐济、老挝、孟加拉等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条件成熟的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五)积极开展一批重大经贸促进活动
在欧洲、美国等地举办投资贸易双向促进活动,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举办服务外包促进活动,组织和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东博会、厦洽会、金洽会、电博会等国内重要展会,办好大阪、尼日利亚江苏出口商品展,在俄罗斯、北非、巴基斯坦等国家组织开拓性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