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外经贸厅2006年全省外经贸工作思路和要点
2006年外经贸工作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外经贸发展全局,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积极应对,“四外”齐上。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协调发展,努力开创“十一五”外经贸发展新局面,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实际到帐外资保持适度增长;外贸进出口增长15%;对外投资增长25%;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增长10%;开发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20%以上。
(一)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合理调整引资结构。积极调整招商引资思路,更加注重项目的选择,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占用资源少、环境保护好的项目,特别是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链接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项目。注重引进外资与引进外智并举,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智力及其成果,努力探索在吸收外资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2、不断提升利用外资产业层次。在保持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增长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在继续发挥制造业主导作用的同时,提升产业链,拓展产业面,从主要引进生产制造环节,向引进研发和销售两端延伸。进一步拓展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利用外资方式和渠道,降低并购交易成本,促进并购投资,加快国内企业经营机制转变。
3、加快服务业和农业吸收外资。以引进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引进金融、物流、商务、信息等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特别是港澳服务业进入我省,加快引进外商投资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开放的手段促进扩大农业吸收外资规模,力争促成一批农业外资龙头型大项目。
4、加强分类指导,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苏南地区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强化产业分工,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增强产业优势和集聚能力。推进外资产业梯度转移,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逐步向苏中、苏北转移。发挥苏中、苏北在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吸收外资扩大规模。大力实行南北合作、联动开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5、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效率。逐步从以土地价格、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为主,转向降低综合商务成本,营造良好的安全、生态、社会等综合投资环境,提高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投诉调解力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与省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构建外商投资企业和谐劳资关系,促进外商投资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与劳动保障义务。
(二)保持进出口稳定协调发展
1、促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研究制定我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若干意见”,提出我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迈进的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
2、加快出口品牌建设,提高一般贸易竞争力。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和鼓励外资企业发展一般贸易,鼓励引导有传统优势的轻纺、机电产品创建品牌。以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作为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的工作重点,在各类资金、展会、开拓市场、通关便利等方面为出口名牌企业提供更大支持。加快培育我省出口名牌后备队伍。充分利用我国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加大东盟、南亚市场开拓力度,支持企业抢占商机,扩大优势产品出口。
3、优化加工贸易经营环境。进一步研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法和途径。落实国家有关加工贸易的宏观管理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与海关的协作,争取加工贸易联网审批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突破,共同做好加工贸易管理与服务。授权具备条件的区、县开展加工贸易审批工作,定期对全省加工贸易管理部门和内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政策与业务培训。配合省有关部门共同促进配套产业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提高采购省内原材料的比重,提高增值率。
4、加强基地和载体建设,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启动建设科技兴贸工程出口基地,以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出口。尝试设立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摩托车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一般贸易产品出口基地和一批基地企业;贯彻落实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意见,大力推进泰州医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继续以软件出口为重点,开展系列经贸促进活动,支持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走出去,实施软件出口倍增计划;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把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与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相结合,使其成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要载体。
5、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贯彻落实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省国际运输、对外劳务与工程承包、国际旅游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力,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全省服务贸易出口能力。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促进服务业出口。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软件外包等新型业务,逐步形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支持、互动发展的格局。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加强与海外机构的联系,利用海外知名展览会向亚洲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国外知名专业展览会落户江苏。继续加强苏港合作,引进和培养服务业急需人才。
6、提高贸易进口综合效益。加强对进口工作的战略规划和重要进口商品的监测,重点关注取消指定经营商品的进口情况,保证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重要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做好我省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能源及基础原材料商品的进口数量与价格信息的跟踪,完善进口信息发布工作。实现进口与出口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努力保持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7、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速更新公平贸易信息资讯,及时提供贸易壁垒动态。充分发挥“江苏省出口美国、欧盟主要产品监控/预警系统”作用,进一步挖掘预警功能,延伸预警报告的效应链。继续完善与省内重点企业的联系制度,加强重点个案和重点问题指导协调。组织更多的省内商(协)会参加全国性的应诉组织活动,鼓励其适时参与省内主要涉案案件的应诉组织工作。
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推动外经贸领域商(协)会制订行业信用自律的行规行约,建立外经贸行业失信评议和惩戒制度。完善面向企业的高新技术产权信息系统,加大贸易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出口商品活动,严厉打击走私、骗退税、逃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1、积极开展境外投资。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规避贸易壁垒,有效突破贸易限制;鼓励企业将其成熟的生产能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内产品结构调整拓宽空间;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购并国外知名品牌、销售服务网络,培育我省具有国际品牌的跨国企业。
2、扩大境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积极探讨境外资源开发的新模式,加大战略性资源合作开发力度,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和重要资源供给保障。把境外资源开发与对外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及对外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
3、优化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结构。加强经营队伍建设,积极鼓励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石油化工、设计咨询等有实力的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揽国际工程项目。以“做强做大”为目标,引导龙头企业联手承揽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大项目。促进银企合作,帮助企业缓解金融瓶颈,设立我省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担保资金。推进我省技术层次较高并有一定资源优势的海员、医护人员、软件工程师等业务的发展,优化外派劳务结构,提高对外劳务合作层次。
(四)提高开发区集约化发展水平
1、推进开发区体制、功能创新。搞好体制创新,防止体制回归;加强功能创新,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业务联动、信息互通的建设,规范有序地推进出口加工区的设立和建设;促进开发区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
2、调整优化开发区布局。做好重点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的工作,帮助提高规划建设水平,促进管理体制到位。适时启动调整开发区规划的工作,制定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的原则和规范,着力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
3、促进开发区南北联动开发。研究制定开发区南北联动的意见,继续组织苏南开发区外商到苏北考察,参加投资推介活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南北开发区进行挂钩合作。组织召开南北合作联动开发经验交流,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4、促进开发区协调发展。实施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办法。开展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引导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循环经济园。加强对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旅游度假区的分类指导。
(五)加强外经贸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1、完善开放型经济指标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进和完善开放型经济指标体系。主要考评外经贸发展质量、结构、效益、与环境的关系等,通过指标调整,转变思路,加强引导,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好对“十一五”规划的宣传,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动态监测。
3、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抓好载体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力量,加大投入;强化服务,拓展、完善网站功能,提升政务工作水平。同时推动电子商务建设,适时推出外经贸商务网站。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推动全省外经贸信息化建设,提高外经贸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4、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及海外网络建设。继续扩大对外经贸交往,促进全省各地区及企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海外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已初步形成的欧洲、亚洲两个“区域中心”的综合功能,尽快发挥新设海外机构的作用。
5、加强调查研究。跟踪热点、抓住亮点、服务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对外经贸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出好的对策和思路。
6、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继续推进“三型”机关建设,增强各级外经贸干部的发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学习思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服务协作能力,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